开栏语:
在赣鄱大地的每一寸热土上,新时代赣鄱先锋的精神熠熠生辉。他们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忠诚践行者,以担当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开疆拓土。他们是榜样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是奋进的号角,激发磅礴力量。
为进一步激励引导省国资委系统广大党员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现推出“2025年新时代赣鄱先锋风采展”专栏,集中展现他们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汲取奋进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而不懈奋斗 。
本期展示“担当作为好干部”——习海平 陈斌
江西建材集团
习海平:匠心坚守破壁垒 创新跨越启新程
习海平,中共党员,现任江西万华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建筑材料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他怀揣着对党的忠诚和干事创业的炽热,以“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坚守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锐气,带领团队在科研攻关与市场浪潮中劈波斩浪,将一家曾陷困境的企业带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匠心深耕: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破壁者”
十三年如一日,习海平的足迹深深印刻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之路上。“科研成果躺在论文里、锁在实验室,是最大的浪费。”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从科研助手到企业掌舵人,他始终冲锋在科创前沿,带领团队摸索出一条“产品研发-中试孵化-市场验证-规模推广”的创新产业化路径。这条路充满未知与荆棘,一个方向数年投入可能颗粒无收。但习海平坚信:“科研的‘冷板凳’,坐热了就是产业化的‘热引擎’。”
坚守,终见繁花。在他和党员骨干的带领下,团队成功攻克混凝土纳米改性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低碳生态水泥等关键技术堡垒。10余项国家专利、7项省级课题、14项省级立项,成为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勋章。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硬核”成果通过产业孵化平台成功转化,5年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在全国性行业大赛中,他们的身影频频亮相,捧回混凝土、外加剂、生态设计等领域的一等奖、二等奖,将“万华创新”的名片擦得锃亮。
创新驱动:市场浪潮中的“弄潮儿”
担任万华公司总经理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习海平展现出敏锐的战略眼光。“人无我有是闯劲,人有我优是韧劲,人优我转是巧劲。”他这样定义企业的生存法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机会藏在变化里,只有动起来,才能抓住它!”他常以此激励团队。
他深知,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必须紧贴市场脉搏。一方面,他推动传统产品减水剂、助磨剂不断迭代升级,追求极致性价比与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他敏锐捕捉“双碳”政策机遇,带领团队研发推广节煤剂、速凝剂、瓷砖胶等绿色新产品。通过多年的持续创新,他带领万华公司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套产品研发-中试生产-市场验证-规模化推广的新路径,积极“走出去”,成功举办首届万华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交流会,搭建行业对话平台;更“请进来”,与中铁十一局桥梁公司共建“绿色低碳工程材料研发中心”,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成功打造了万华公司特种建材产品的竞争优势,在省内混凝土及砂浆添加剂、特种混凝土/砂浆、机制砂石及矿山综合利用等领域树立了行业地位。
党建领航:扭亏为盈的“主心骨”
肩挑党支部书记重任的习海平,深刻认识到: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党员教育工作的始终,锻造出一支党性坚强、勇于奉献、锐意改革的先锋队伍。这支队伍,成为万华公司专业化整合后爬坡过坎的核心力量。
2024年,面对经营困境,他迎难而上,守正创新,在“出题、领题、解题、破题”党建特色活动中牵头领题“党建引领补短板,提质增效促发展—实现万华公司扭亏为盈”,组建党员攻关小组,引导党员主动认领任务、带头攻坚克难,在“书记领着党员跑、党员带着群众干”的市场拓展模式下,一年间,万华公司新增客户20余家,外部业务占比从2.6%飙升至35%,在行业寒冬中硬闯出了一条逆势增长之路。
提质增效,是场硬仗。他紧盯产品性价比,督促技术部对核心产品进行“外科手术式”优化,党员干部先锋带头,群众骨干集思广益,共同攻坚克难:新开发十余款高性能减水剂母液,产品固含量提升10%,生产效率跃升200%。他推动成本管控精细化:优化助磨剂配方、线上采购降成本、管理费用月月“过筛”。“党建+业务”同频共振,最终实现减水剂吨成本下降16.4%,助磨剂吨成本下降13.7%,数字背后,是汗水浇灌出的效益之花,万华公司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担当赋能:高效发展的“擎旗手”
作为“一肩挑”的领路人,习海平始终主动担当,系统谋划。每年初,他清晰擘画盈利目标,点燃全员斗志;将目标细化分解到部门,关键举措周周盯、月月考,确保蓝图变现实。
管理是企业运行的筋骨。他总结提炼出一套“万华管理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扫除“躺平”思想,激发团队“正能量、强执行、勇创新”;考核“指挥棒”精准有力,绩效与月度目标强挂钩,激活人效潜能;人才“蓄水池”深度挖潜,引育并举注入发展动能;“大部制”+“集中办公”打破部门壁垒,“内部客户”机制让协同如臂使指;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外部服务无缝融合;市场激励透明高效,点燃业务尖兵激情;数字化赋能(无人值守、ERP系统)让流程更规范高效。这套组合拳,让企业运行更稳、更快、更强,高质量发展根基日益坚实。他个人也因此多次荣获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优秀管理者”等荣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面对如今建材行业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习海平将继续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万华公司持续补短板、强管理、拓市场、育新品,肩负起建材行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实干担当。
江西农发集团
陈斌:脚踏实地干企业 注重创新求发展
陈斌,男,中共党员,1980年10月生,江西玉山人,2024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双高领军人才、正高级工程师,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库成员。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陈斌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二十余年来深耕“三农”领域,始终锚定“耕地保量拓增”目标持续发力。近年来,他累计参与省内外农业调研40余次,深度对接各类农业企业10余家,指导完成高标准农田设计项目220余个——这些项目覆盖省内42个区县、总面积超500万亩,有力推动了耕地提质、增产增收。
在实践中,他探索土地盘活路径,构建起“资源整合评估为基、帮扶指导服务为辅、产业带动引领为主”的发展策略;以土地整治为突破口,撬动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效能,创新土地整治开发模式,形成《土地整治开发策略研究助推乡村振兴》等7项专题研究成果。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域,其牵头团队精准规划、高效推进:通过闲置地块复垦、低效用地盘活提升土地效能,实现耕地资源有效扩容,为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贡献力量;同步牵头土壤改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足迹遍布赣鄱大地——既为“三农”发展注入动能,更给土地增产、农民增收添劲赋能。
深耕田间地头筑梦乡村振兴
陈斌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己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并指导农村产业布局优化工作。他的身影活跃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成功落地200余个村规项目落地,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凭借多年的经验优势,他针对农村撂荒地闲置与政府耕地保护痛难点现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土地价值转换模式,打造集芦竹种苗培育、种植托管、精深加工、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绿色清洁能源作物芦竹种植”新项目。他曾带领团队通过生态重构和环境系统性改善,使昔日废弃的露天采石矿山——永新三湾石口村采石矿发生巨变,实现了从“山体疮疤”到红色文旅新景的蜕变,探索出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市场投入+系统治理+文旅融合的“永新模式”,成为全省首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多年的奋斗与努力,让他于2023年获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正高级工程师。
实施百余项目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陈斌参与了超过200项省内重大规划项目的技术指导,完成了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落地工作,为保障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江西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过程中,他解决了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负责实施的项目包括昌景黄铁路江西段、南昌至赣州铁路客运专用线、大坳水利枢纽和井冈山水电厂等。其中,《万年县大比例测图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测绘工程银奖;《黎川农房确权登记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银奖。这些工作为全省甚至国家级的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快速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助推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驱动服务农业农村建设永无止境
陈斌以科研为核心,立足于生产实践,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他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了《试谈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国土资源管理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解析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探析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与集约利用方向》《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利用矛盾与改革》等六篇论文,并出版了两部著作;此外,他还指导发表了200余篇论文,申请了17项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调查测绘、建设用地综合保障服务等国土技术服务项目中。近四年来,这些项目累计产值达到3亿元,业务范围覆盖上饶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等十余个市县(区),市场占有率高达82%,有效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省国资委党群工作处
Copyright © 2022-2025 江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2022010622号-1 技术支持: